图片 论争航母:曲线航行四十年(3)_新皇冠体育_皇冠比分网-在线|投注

用户名:

密码:

验证码:

2017年

论争航母:曲线航行四十年(3)

2013-10-27 16:22 点击次数 :

1980年,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刘华清随军委秘书长耿飚访美期间,登上了美国海军“小鹰”号航母、“突击者”号两栖攻击舰,他在回忆录中写道,“其规模气势和现代作战能力,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。”

一位多年研究刘华清海军战略思想的海军不愿具名人士分析说,“从那时候开始,航母在他心里的地位就不一样了。”

实现航母构想的机会出现在1982年,刘华清被任命为海军司令员,这一次,他采取了不同以往的办法。

上述不具名人士回忆说,早在1983年,刘华清就把调整海军战略定为海军改革的“纲”,但较正式提出海军战略却已是1985年。

“这中间他干了些什么呢?除了大力推进海军体制编制、军事训练、战场建设、后勤保障、装备发展、人才培养的改革外,还搞了海军旗、海军节、海军军歌、军服,宣传海洋观等,这些基础性的东西,那时候他写文章也很多,这之前、之后都没人写那么多,《人民日报》、《光明日报》、《红旗杂志》、《解放军报》,到处发表,按现在来说,就是做舆论准备了。刘华清为官很低调,不愿意宣传自己,但这时候为了宣传和建设海军,他打了个伏笔”,他表示,“1985年,他正式提出了海军战略,把‘近岸防御’改成了‘近海防御’,这是中国近代海军自1866年以来海洋防务观念的里程碑,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军种战略。一字之差,就引起了整个海军思想观念、装备建设、战场建设、人才储备的一系列变化。”

与此同时,三次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陆续举行,航母被反复提及,刘华清的态度不断明朗——1984年第一次会议时,他表态“现在国力还不行,要等一段时间”;1985年第二次会议后不久,已担任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的郑明向刘司令汇报海军装备发展15年设想,提到要启动航母论证,刘华清说,“航母总是要造的,到2000年航母总要考虑,发展航母,可以先不提上型号,而先搞预研”;到了1987年1月,第三次会议上,刘华清明确表示,“现在,各国都在注意发展航空母舰,我们搞难处多一些,财力、技术都有一定困难,但从长远考虑,还是需要的。十年内不搞、十年之后再搞,也还会有困难。因此我要求早论证,早点把这个问题研究透。”

然而,1987年3月,总参谋部牵头,高层开了关于八五规划的汇报会,在着重调整军队规模的背景下,定下的发展优先顺序是陆军、空军、二炮、海军,海军排末尾,航母更没得到重视、核潜艇维持原状。

媒体还报道了一条消息:中央一位领导在与外宾讲到中国海军建设时坦言:中国不对外侵略,也不准备搞航空母舰。

此前,在召开海军战略研讨会后,海军装备论证中心已搞过两次航母论证,向总部以上汇报过发展构想,如今看,当时有些高层人士的认识却与之相差甚远。

那段时期,吸取了马岛海战的经验,由七院在青岛召开了航母学术研讨会。与会者在航母的重要性、中国发展航母的必要性、尽早发展航母的可能性、研制指导思想、设想的航母战术技术状态以及论证开路、预研先行等6个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,形成了许多观点、见解上的冲突。

相关人士表示,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上世纪80年代,经费成为航母反对者的重要理由之一。1985年中国军费总投入才192亿元,还不够买一艘美国大型核动力航母。

鉴于这些不同看法,刘华清与原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大将沟通,两人在发展航母的迫切性上非常一致。很快,萧劲光接受刘华清的建议,写成《建设现代化的强大海军》一文,发表在《海军杂志》上,强调航母必不可少;刘华清则决定再向上做一次汇报。

“刘华清的性格特点是这样,他不为自己讲话,但涉及国家利益,他必须要讲,1975年给小平上书是这样,这次同样。”前述不具名海军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。

1987年3月31日,总部首长没有来,派装备计划部、作战部的领导来到海军,刘华清亲自汇报、开宗明义,表示自己并非要跟上级唱对台戏,海军坚决执行军委决策,但要向军委首长说明我们的真实想法、意图。“他说,海军战略涉及海军建设的顶层设计,发展有两大问题,一是航母,二是核潜艇,”郑明在怀念刘华清的文章中提及,对这次汇报印象很深,“他当时讲了句关键的话,‘这两项装备,不仅是为了战,平时也是为了看,看就是威慑’,点出了航母有战略威慑的作用。作为一个老红军,能讲出这种语言,中国不多。”

刘华清代表海军的这次亲自汇报,据说并没有得到正式批示与答复,但在军方上层、特别是总参谋部、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等领导机关里引起了反响和关注。国防科工委丁衡高、科技委朱光亚、聂力、叶正大等领导同志集中各方面意见,下决心正式把《我国发展航空母舰及舰载机系统可行性研究》列入国防科工委1989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,并于1989年1月发文成立课题组,郑明和聂力都是课题组顾问。

课题组在1990年7月完成研究报告。1990年8月,海湾危机和战争相继发生,又根据形势追加了后续研究任务,1991年9月终于完成补充报告。全部报告包含有百余份、数百万字的研究成果。这份报告上报后,在军界、军工界发挥了重要作用,也就是传闻已久的“891论证”。

郑明表示,当时各方面都在思考,如何再进一步走下去;就在这时候,瓦良格号进入了中国军方的视野。

考察瓦良格

1991年,苏联解体,中国军方看到了机会,刘华清亲自担任中俄军事技术合作混合委员会中方主席,从1992年到1997年,参加了6次会议,推动引进俄罗斯技术,瓦良格号几乎是这块“蛋糕”上的“樱桃”。

上世纪80年代,瓦良格号开建,属苏联第三代航母,1988年下水。苏联解体时,这艘巨舰的建造率达68%,归乌克兰所有,后者却无力将其造完,希望寻找买家兑现。

据《中国新闻周刊》报道,瓦良格号停工的消息最早于1991年底或1992年初传来,一位中国院校的老师与乌克兰造船学院的同行交流联系时,对方提及自己国家的航母造不下去了,就放在学校附近,邀请其有空过来看看。从乌克兰回来之后,这位老师马上向上级汇报了此事。

一支来自中国的航母考察团很快莅临乌克兰城市尼古拉耶夫,成员由造船技术专家和军方代表组成,希望了解船的性能和乌克兰方面的意向。他们看到,船上还有好多设备没有安装,动力装置只是放在底座,没有上螺丝——有的因为设备还未交付,有的则是没钱安装。

前海军副司令员张序三对《中国新闻周刊》说,这样的考察团派遣了多次。海军当时的思路,一是买个半成品,另一个是自行研制,“前一种更适合起步”。

上一篇:天涯在线书库  
下一篇:跟踪美国航母
(责任编辑:好日子)
文章人气:
首页 | 新闻 | 财经 | 军事 | 百科 | 科技 | 数码 | 汽车 | 游戏 | 娱乐 | 体育 | 文化 | 教育 | 房产 | 旅游 | 健康 | 女性 | 明星 | 美女